查看原文
其他

三跪九叩为什么重要?

风灵之声 风灵 2018-12-23

 

文 风灵

 

读过正使马戛尔尼的《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》和副使斯当东的《英使谒见乾隆纪实》的人都知道,当时大清朝廷和英国使节最纠结的就是三跪九叩之礼,英使无论如何不肯行此大礼,最后,费时费力费钱的庞大使团兴高采烈万里前来,却一事无成,铩羽而归。

 

其实这只是个开头,23年后,英国再次派出使团前往中国。同样是因为拒绝三跪九叩,嘉庆皇帝当场翻脸,下旨连夜将使团赶出北京。

 

然后是咸丰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。战争中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外国使节要入京换约。皇帝的态度非常明确,外国使节不行大礼,这是要命的事,而什么割地赔款,通商传教之类,都是无所谓的小事。战败后,咸丰虽不得不接受使节将来京的残酷事实,却郁郁在心,躲在承德避暑山庄,至死也未回京。

 

对于历代大清皇帝的这种态度,现代人大多觉得这几位皇帝是不可理喻的二百五,或者认为,大清国闭关锁国,自认天朝上国,颟顸自大,不知洋人实力,才盲目坚持这种中式礼仪。

 

这些说法,实在是太小看了天朝皇帝们,人家可是统治着有史以来最多人口、最广袤疆土的大皇帝,要真这么蠢,能世代相继,在那宝座上坐上近三百年么?

 

唯一不知道洋人实力的可能是嘉庆帝,可能乾隆传位时以为天下太平,没有仔细告诉他大清能威加四海,有多大程度上仰仗了洋枪洋炮。但乾隆本人应该是清楚的,这从他对英国使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。首先,乾隆接待英国使节的规格远高于一般的藩属国,一路护送进京,在为礼仪之事翻脸之前,几乎是有求必应。其次,对英国在周边地区的存在非常警惕,知道英国在印度的势力,也曾反复询问英国是不是参与了西藏的战事。对欧洲发生的事件也比较重视,比如对1789年(英使来访前4年)的法国大革命就不但有所了解,而且还挺关注这一事件的影响后果。而与英使交涉这些事情的主要是满族高官。可见,至少皇帝和满州贵族,并不是那么闭目塞听。至于咸丰,连番被洋人胖揍,还不知天高地厚也说不过去,何况,他什么都可以让步,唯独使节朝拜一事不愿让步。可见,这与盲目自大关系不大,重要的是这是不可放弃的底线,事关大清龙脉国运。

 

三跪九叩看上去不过是走走形式的礼仪,为什么这么重要呢?

 

皇帝不但是最高统治者,而且还是天子,是圣人,是绝对真理的掌握者,可以自证其是,赋予皇权的合法性。世上绝对真理当然是一元的,因此,天底下的皇帝只能有一个。要让一般的老百姓理解并相信这一点,必须有突出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和传递这种信息,相关的礼制礼仪便是因此而设的外在形式。这些礼制礼仪必须是特殊的,唯一的,以体现皇帝的至高至圣的权威,三跪九叩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满清朝廷是外来的统治者,其合法性本就有天然的缺陷,且以几十万满人统治上亿汉人,数量对比实在悬殊,便更加重视这些礼制。满清刚入关时,强制汉人改换衣冠服饰,“留发不留头”,大肆杀戮。相比之下,皇帝对待英使还算是很客气了。乾隆年间,天下治平,皇帝比较有自信,尚可允许英使行单膝跪礼。嘉庆则被白莲教搞得焦头烂额,没乾隆那般底气,对不讲规矩的英使当然不假辞色,不过也就是赶走了事。

 

如果允许使节面圣不拜,也就意味着,外国与大清平等,存在与皇帝一样权威的国王。皇帝的面子过不去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一元的皇权理论,皇权合法性的核心基础就此坍塌了。当时大体还是冷兵器时代,如果大伙儿都觉得皇帝没啥过人之处,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?礼崩乐坏,天下大乱,指日可见了。

 

另外,中国与外国平等,也就意味着中国可以被拿来与外国比较。天朝皇帝虽然不太懂什么制度竞争,制度引进,但多少也知道,外来的奇谈怪论,歪理邪说,对皇权统治是有弊而无利,因此坚持闭关锁国。贸易就算能带来财富,但民间的财富多了,对异族皇帝而言,更未必是什么好事。至于英国强大不强大,皇帝其实并不怎么放在心上。英国强大,那么远一个国家,对中国也没什么威胁,就算鸦片战争打败了,也就是赔点钱割点地,只当恩赏藩属国,无关大局。在皇帝看来,最大的潜在威胁还是来自于国内的臣民,因此皇权的基础绝不能动摇,而维护体现皇权的礼制礼仪就成了重中之重。

 

但从英国方面来看,不说他们不理解皇帝的心思,就算理解,也不可能迁就。好歹英国也是当时西方的第一强国,本土虽只有几个小岛,但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,到处充当宗主国。如果使节对皇帝行了三跪九叩之礼,也就意味着英国国王矮了中国皇帝一头,以后在国际上还怎么混?因此即使谈判破裂也在所不惜。至于后来大清帝国成了大英帝国的手下败将,那就更不能容忍这种无理要求了。

 

斯当东的《英使谒见乾隆纪实》中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。使团进京时路过一个城市,他们进城参观,发现城里卖的最主要的印刷品就是黄历,但黄历必须每年官方颁布以后民间才能印刷出售,绝不能私定历法。因为历法与农作息息相关,与万民生计息息相关,而这必须来自皇帝的恩赐。

 

乾隆的国书中曾写道: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,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……”,如果理解为天朝的人民“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”,那就错太多了。他其实说的是:朕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如果和你们通商,好处远远抵消不了破坏体制的坏处。


相关文章:
袁世凯借的外债,中国还不还?
回望历史:“大政奉还”150年周年
大道至简——推荐《第一本经济学》

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:袁世凯借的外债,中国还不还?
文章已于修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